网站公告
·合肥市包河区召开2023年营… 10-25
·2023年全民营养周活动即将… 4-2
·国家卫健委营养指导员第二… 11-29
·安徽合肥公共营养师须知 2-19
·想学健康管理师,3分钟解决… 2-19
·健康讲师是如何炼成的?一… 2-19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解读
来源:安徽营养师网   发布时间:2018年7月13日  浏览次数:1185
一、报告背景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和人口健康状况,也是制订国家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慢性病调查或监测,发布报告,作为制订政策和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

  为掌握不同时期人群营养状况、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状况,分别于1959、1982、1992年进行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80、1986、1995年进行三次糖尿病普查;1959、1982、1991年进行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1973、1992、2005年进行三次以肿瘤为主的全死因回顾调查。从1980年起,我国在部分地区建立了疾病监测系统,开展慢性病监测工作,自2004年起每3年进行1次现场调查,开展居民死因监测、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收集我国成人主要慢性病患病和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状况信息。2007年启动全国肿瘤登记工作。这些调查监测工作为我国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但由于这些调查都是单独进行的,不能综合地反映国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也不能成为全国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权威数据库。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是我国第一次营养和与健康调查项目,200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了此次调查结果。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脑防办等单位,在对近年来最新监测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基础上,历时一年半完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本报告的主要目的是描述我国城乡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现状,分析发展趋势,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疾控中心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和死因监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的第五次全国高血压调查和《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国家癌症中心开展的肿瘤随访登记等,这些监测和调查基本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全国代表性。为保证抽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通过入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等形式获取数据。

  在报告的分析和撰写过程中,采用了多中心多来源数据的系统评估、复杂加权和荟萃分析等研究方法,邀请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美国疾控中心等国内外专家进行多次论证,确保报告的科学性。

  二、报告主要结果解读

  (一)我国城乡居民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1.关于能量和三大营养素摄入情况。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2172千卡,由于能量摄入量与身体活动密切相关,成年男性在每天6000步活动量的情况下,能量摄入推荐量为2200千卡,目前我国居民身体活动量总体偏低,据此判断能量摄入较为充足。

  2012年居民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与2002年相比,蛋白质摄入基本持平,达到推荐标准,优质蛋白质比重有所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充足是我国居民营养不良率持续降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2012年我国居民每人每天平均碳水化合物摄入为301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与2002年相比,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有所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居民膳食中谷类食物消费呈下降趋势,食用油摄入量增加,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脂肪含量较高的猪肉摄入量增加。

  2.关于体格发育状况。身高、体重是评价人群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对判断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尤为重要。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体重增幅高于身高增幅。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明显,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2.3cm和1.8cm,体重平均增加3.6 kg和2.1 kg,农村男、女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4.1cm和3.5cm,体重平均增加4.7 kg和3.4 kg,农村增长幅度高于城市。以12岁年龄组身高增长为例,十年间城市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3.8cm和2.3cm,农村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5.1cm和4.4cm。

  城乡居民身高、体重的增长,特别是农村儿童青少年较为明显的身高体重增长,与我国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也充分说明我国营养改善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体重的增长幅度大于身高的增长幅度,在继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防止体重过度增长。

  3.关于营养不良情况。成人营养不良的判定标准是体重指数(BMI)<18.5 kg/m2,2012年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多数群体营养不良率有所降低,但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营养不良率为8.1%,需要予以重视。

  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主要指生长迟缓和消瘦。生长迟缓即身高不足,消瘦即体重指数不足,主要是能量不足、蛋白质缺乏引起的。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生长迟缓率为3.2%、消瘦率为9.0%,与200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1和4.4个百分点。总体上看,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近年来持续下降,已不是主要营养问题,但在贫困农村地区,还需要给予关注。消瘦仍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主要的营养不良问题,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依次加重。

  合理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础,这一时期良好的营养,可以保障和促进儿童体格和脑发育,而营养不良给儿童带来的危害是不可弥补、不可逆转的,不仅造成体格、智力发育迟缓,而且大大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成年后易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为此要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营养改善工作。

  4.关于贫血状况。贫血是反映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孕期贫血会增加低体重新生儿出生机率,影响婴儿智力发育,重度贫血可增加孕妇围产期死亡风险。儿童贫血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智商降低。贫血曾是长期困扰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一个突出问题,2012年我国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的贫血率分别是5.0%和17.2%,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十年来,通过妇幼保健、食物强化等工作的有效推进,我国居民贫血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1.关于膳食结构的变化。与2002年相比,居民粮谷类食物和蔬菜、水果摄入量基本持平,仍低于推荐量。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上升,豆类和奶类消费量略有下降,远低于推荐量。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为32.9%,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25-30%的合理膳食的上限。解决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要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指导,大力倡导平衡膳食,坚持中国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增加果蔬类、大豆类和奶类的摄入。

  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为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说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等行动正在对居民的减盐行为起到积极的影响。随着盐摄入量的下降,控盐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居民盐摄入量仍远高于膳食指南推荐的6克的标准,减盐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增加奶类、蔬菜、水果摄入和合理的户外活动时间可有效改善营养素缺乏状况。

  2. 关于超重肥胖问题。就成人而言,24.0kg/m2≤体重指数(BMI)<28.0kg/m2为超重,BMI≥28.0kg/m2为肥胖。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增加幅度为32.0%和67.6%。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与2002年相比,超重率增加1倍,肥胖率增加2倍。不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超重肥胖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许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体能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儿童时期的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往往会持续到成年期,加强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控尤为重要。

  (三)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及死因监测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慢性病的患病率上升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四)关于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进行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上升外,多数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在上升,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工作的加强,使得传染病、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幅度较大,使得慢性病的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在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中,我们尤其应该关注因慢性病过早死亡对劳动力人口造成的影响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等问题。

  慢性病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覆盖人群不断扩大,使得重点慢性病病死率不断下降。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使得群众有病早就医、小病不拖成大病成为可能,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得以不断延长。

  (五)关于慢性病危险因素情况。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烟草烟雾中含有69种已知的致癌物,吸烟是肺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有害饮酒行为指男性居民平均每天饮用61g及以上纯酒精、女性平均每天饮用41g及以上纯酒精。2012年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过三分之一在一年内有过饮酒行为,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男性(11.1%)高于女性(2.0%),农村(10.2%)高于城市(7.5%)。控制有害饮酒有助于降低肝脏疾病、胰腺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风险。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指每周参加中、高强度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2013年我国20-69岁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为18.7%。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慢性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控制体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主要慢性病。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不仅仅包括上述行为危险因素,以癌症为例,我国癌症发病率的增长,一半是由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其他主要是慢性感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等各种因素综合所致,上述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大量的实践表明:慢性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不仅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更离不开社会和全民的广泛参与。通过改变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良好习惯,可以使大部分心脏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得到有效预防,部分癌症也可以得到预防。在此,我们呼吁: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到慢性病防控的工作中来,从每个人做起,自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理念素养,共同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网站首页 中心简介 中心新闻 行业资讯 招生报名 师资简介 在线学习 营养之家 合作招商 各教学点 优秀学员 在线留言
地址:合肥市青史路交口安徽中医药大学西区成人教育学院一楼 电话:15855167456 13966763373 皖ICP备07008285号 版权所有:合肥市营养学会